close
記得幾年前...應該十幾年前..嗯.應該吧.電視賓士汽車撥出一則廣告.用Rachmaninoff拉赫曼尼諾夫的曲當配樂.聽到後真的是驚阿.蕩氣回腸加一點酸酸的味道.只知道是Rachmaninoff的曲不知曲名.就開始去找了
找遍台南市各大西藥房的旁邊唱片行.因為不知曲目就一張一張買.買到手軟.連全世界限量版只發行10000張24 bit錄音的一張cd開價1500元都買.還蠻像買樂透.聽的過程像在看搖獎那樣.終於買到第6張.我沒記錯的話當廳到Vocalise, op. 34 no. 14 真的快哭出來.這這這不是肯德基啦..曲對可是味道不對.因為是美聲加鋼琴協奏.不是廣告中的交響曲
 
後來才了解真正的我是喜歡交響樂.原來我喜歡的是圓舞曲.我不喜歡鋼琴獨奏的
其實Rachmaninoff的曲很棒.要看演奏的人.電影’鋼琴師”裡也有他的曲.聽他的曲有些有點酸酸的味道.這要先了解他的人生歷程
 
Rachmaninoff拉赫曼尼諾夫 Sergie Rachmaninoff 1873-1943
拉赫曼尼諾夫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傑出的業餘音樂家。他的祖母經常帶他到教堂中去,讀經講道對拉赫曼尼諾夫而言是枯燥無味,反倒是聖詩班的歌唱及手鈴的聲音引起他的興趣,雖然拉赫曼尼諾夫自小就學習鋼琴,但家裡並不希望他成為音樂家,而希望他成為俄軍軍中的高級軍官﹝當時要進入那種高級軍官學校,得具有相當雄厚的財力﹞。後來卻因為父親經商失敗,想成為俄國高級軍官的美夢頓時破滅,此時的拉赫曼尼諾夫獲得聖彼得堡音樂院的獎學金,於是拉赫曼尼諾夫九歲即入聖彼堡音樂學院就讀。但是在音樂院裡,拉赫曼尼諾夫並不是個好學生,老師們也都認為他在音樂方面毫無前途可言;他經常逃課到城市去蹓躂,用他的車資去溜冰。畢業後拉赫曼尼諾夫轉往莫斯科音樂學院深造。分別與茲威列夫、西洛蒂學習鋼琴,塔聶耶夫學習對位法,阿倫斯基學習和聲及作曲,1892年榮獲該校作曲比賽首獎後,同年即展開鋼琴演奏生涯,次年任教莫斯科馬林斯基音樂學院,並成為帝國歌劇院的團員之一。其後他旅居德國德勒斯登數年,返國後一度擔任莫斯科愛樂管弦樂團指揮,1917年俄國大革命爆發時,即經由北歐於1918年遷往美國定居,1943年逝於加州,享年70歲。雖然一身跨越作曲與鋼琴演奏,拉赫曼尼諾夫當初走入鋼琴演奏,卻是純粹是為了介紹自己的作品。他的作品以旋律優美戚愁,深富浪漫時代的氣息著稱,與他不苟言笑的外表形成強烈的對比。拉赫曼尼諾夫的外型高瘦、嚴峻而臉無笑容,額頭佈滿皺紋,頭髮經常剪平頭。沒人見他直腰挺胸過,更沒人見他舒展過臉上的笑容,但他那異於常人的寬大手掌可使鋼琴發出銅鐘般的宏量音響,使他得以輕鬆駕馭各種技巧艱深的難曲,並為他贏得了「鋼琴音樂建築師」的美稱,是少數偉大的鋼琴家之一。他所演奏的曲子都是經過苦心琢磨,刻意安排之後才被演奏出來,他的音響還是透過理論而發出的,難怪他的音響是史無前例的堅強有力。拉赫曼尼諾夫最為人稱道的,是他能將敲擊的鋼琴聲化成偉大的吟唱,讓人感覺:只有偉大的歌唱家,才能演唱得如此完美無瑕。拉赫曼尼諾夫最膾炙人口的作品,包括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」及四首鋼琴協奏曲、24首鋼琴前奏曲、四首交響曲、交響詩「死之島」,以及數首歌曲及鋼琴小品等。 (以上profile資料取自功學社)
1917年因為戰亂從俄國流亡到美國...有些曲是流亡之後寫的..聽起來才會想點哀哀酸酸的.很難想像如果流浪到淡水.他會寫出什麼曲..阿來去來去阮來去洗夜市..之交響版.哈哈ㄏ哈..環境還是有差的.難怪孟母要三遷
 
聽古典樂其實有時還蠻好玩的.往往在聽的過程有點像尋寶.你會不知道這個人.但他们的曲可能在一些廣告中聽到或電影中出現.可以是古典但卻是現在冷默的現代人最美好的潤滑劑的.不過路邊的電子琴花車絕對是不會用的.有那團有用跟我說一下嘿.
 
在這p2p瘋狂下載的年代.你一定下載的到.還是買一下吧.不過要先挑那團演出的.真的有差歐.阿我的op. 34 no. 14 還沒找到交響樂版的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Kevin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